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从农户到园丁,雄安开辟农民转型新道路(文字稿)

    信息发布者:九龙山马庄村
    2017-11-29 13:31:42   转载

    眼下雄安,一部分人有这样的疑虑:雄安新区未来将大力发展高新高端产业,城镇化速度也将大大加快。那么原来三县的农民,缺少了土地,短时间内又很难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,会不会出现大规模无事可做、无法就业的情况?这样的困惑可以理解,但如果对雄安新区的特点和未来设想有所了解,就不会徒增这些不必要的烦恼。


    过往的城镇化建设中,征地补偿、农民上楼、村民变市民常常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。这样做效率固然很高,但也让不少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有些无所适从:土地没了,新的工作岗位又难以胜任,只能赋闲在家,甚至最终陷入坐吃山空的窘境。然而从一开始就把环境和生态摆在突出位置的雄安,却为急剧的城镇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缓冲,开辟出一条农民转型的新道路。据之前报道,雄安新区未来的蓝绿空间将占整个城市的70%,其中蓝色主要指白洋淀,绿色主要指植树造林。这也就意味着:林业、水体养护等大农业范畴的工程项目,将成为雄安建设的重中之重。而由此产生的大量岗位,恰恰是农民最容易上手的工作,经过短期培训甚至就能成为行家里手。文章一开头提到的“千年秀林”工程,无疑是这种趋势的最佳例证。


    更重要的是,这些植树造林、水体养护类型的工程项目,与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形态有所不同,能够实现集约化、产业化经营。农民加入其中,不仅能领取固定的工资,获得更高的收入,还能持续从土地入股中获得分红,这样的生产与合作方式,相信能够为新区的广大农民,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
    未来的机会有了,我们却不能只是简单地“守株待兔”。一方面,需要政府在施工单位和农民之间牵线搭桥,实现精准对接,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;另一方面,更需要三县的父老乡亲们主动转变就业思路,积极尝试新工作、接触新事物,继续秉持和发扬勤劳踏实的品质。任何时候,不管是犁地种田,还是育苗护林,只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,就能捧起通向幸福生活的“金饭碗”。


    从农户到园丁,这样的转变背后,是雄安蓝绿交织、水城共融的客观需要,更是新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动作为。既要大力发展高新高端产业,把雄安打造成创新发展示范区,更要考虑老百姓的长远利益,为城镇化进程中常常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设计一条富足、可靠的转型之路。这样的雄安,才真正无愧于千年大计、国家大事的历史定位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